人生說明書
人生Online Live
單一伺服器 現實世界版
全球7212617356人同時在線
導讀
如果你買了一台微波爐,可能自己摸一摸、轉一轉開關就懂了,因此你覺得不需要說明書。但如果哪天你把金屬鍋子也放進去微波,造成了爆炸,這可能產生兩種結果:- 你被炸死、燒死或是其他嚴重的後果。
- 逃過一劫。因此你才把說明書拿出來,發現它已經警告了容器不可使用金屬材質。
※註:現今的微波爐會自動斷電,不必擔憂。
前言
人生說明書的目的就是說明什麼是人生。此文重點在於人生價值的公式化與解讀。若對於公式感到代數上的複雜,可以參考公式精簡後的版本或注釋3上色後的版本。閱讀討論部分或許會有助理解,若有任何疑問我十分樂意討論。
文內有簡易的數學計算、稍嫌複雜的代數與文字說明,希望有興趣的人可以仔細思考公式所衍生的含意。
由於數學式只能以截圖方式上傳,可能造成不便,歡迎下載PDF檔:人生說明書v2 發佈版(8.2MB)。
人生簡介
這是一個殘酷的真實遊戲,在這遊戲中,輸了不一定是死了;死了也不一定輸了。每個玩家控制亦代表一個人,每個人擁有需要自行摸索的能力、長處與缺陷。這個遊戲可能是個陣營遊戲,也可能是個單挑遊戲,屬於即時策略遊戲,亦不排除格鬥場景。考驗的是駕駛者的智力、反應力、控制能力、自制力、靈敏度、策略設計、計算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性能力等全方位任何你想的到的能力。
人生目標
在遊戲的不同階段,每個人的目的也不同。大致上來說,玩家可以同時達成、訂立多個目標,而最基本的目標通常是安全存活。其他常見的目標如:安定生活、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家財萬貫、受人景仰等等。簡而言之,玩家可以自訂想要的目標,也能隨時改變。
※註:雖基本目標通常是存活,但仍可以放棄此目標。
勝利方式
無法勝利。初始配件
- 人體(可能有所缺陷)。
- 家庭(可能有所缺陷)及其附件如:家產、祖傳秘笈。
公平條件
無。在人生中,每人所擁有的條件都不完全相同。唯一相同的就是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然而遺憾的是,每人的壽命仍然是不同的。
評估方式
在人生中,所有行動皆有其價值,有些是立即性的報酬,有些可能是持續性的投資。而所謂的行動,包含所有耗時行動(如動作、思考等)。只要是耗時行動,在人生中就是可評估、有其價值的(可為負)。期望值決策模型
人在面臨選擇時大多依賴期望值作出選擇,而期望值則由作出選擇後可能發生的結果的代價乘上發生此結果之機率。E(X):X行為之期望值。
vi(O):產生i結果的價值。
pi(O):產生i結果之機率。
※註1:行為期望值與行為價值的不同之處為行為期望值只適用於行動前的評估,而行動後只需使用行為價值做計算。因此可能行為期望值極高,結果行為價值極低。
※註2:有許多情況看似人會無法完全應用計算行為期望值做出選擇,但通常做出的選擇仍然會符合期望值模型(儘管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計算),這些狀況會在之後做討論。有某些情況會做出不符合期望值模型的選擇,這也會在之後做討論。
評價方式
人生評價公式
v(S: S):S的人生價值(S對S的評價)。
T:S的壽命長度。
v(S: S, t):S在t時對S的評價。
w(t):t時的權重。
v(S, x1, x2, ..., xn: S, t):在t時,S認為x1認為x2認為…認為xn對S的評價。
w(S, x1, x2, ..., xn: S, t):在t時,S認為x1認為x2認為…認為xn對S的權重。
N:所有評價者。
公式推導
很多人都曾對計算自己的價值感到困惑,到底誰能決定自己的價值呢?就算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上帝在評價世人,我們又如何能得知他對自己的評價?事實上價值判斷只存在人們心中,因此每個人所認為的價值會有差異,換句話說,沒有評價者時價值就不存在,因此我們所說的價值都是「某人所認為的價值」,某人不必須為評價者或受評價者。而若我們現在要判斷受評價者S的價值,這個價值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都是不同的,且我們無法達到共識,除非改變標準,因此這是沒有意義的。但我們仍然想衡量自身的價值,這時我們想計算的是「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而這是可以計算的。
為了方便理解,先以事件為單位計算事件價值。對於某事件,S評價S的價值,表示為v(S: S),冒號可意為「對」,用以區隔評價者與受評價者(分別對應到冒號前與後)。
而S的評價會受到他人的影響(S會在意他人對他的評價),並且對他人的在意程度成為權重以加權平均方式計算,權重表示為w,S對第i人的重要性權重表示為w(S: Si)。但因S無法得知他人對於他的真實評價[1],因此他人的評價實際上為S認為他人的評價,也就是「S認為第i人對S的評價」,以v(S, Si: S)表示,逗號意為「認為」(第i人以Si表示)。因此S評價S的價值應為:「S認為第1人對S的評價」乘以「S對第1人的權重」加上「S認為第2人對S的評價」乘以「S對第2人的權重」…以此類推,最後再除以權重的加總,以代數表示為
化簡後為
※註1:其中i=0時S0=S。特別的是此時v(S, S: S)意為「S認為S對S的評價」,不等於「S對S的評價」。因為「我認為我對自己的評價」不等於「我對自己的實際評價」,「我認為我對自己的評價」是「我認為的」,因為經過一層認知處理,儘管可能接近但不應混為一談。其他逗號前後Si相同的情況亦是如此,不可隨意省略。如v(S: S)≠v(S, S: S)≠v(S, S, S: S) …。
※註2:而N可以大略理解為所有人,詳細待稍後說明。
然而,「S認為S1對他的評價」並無法直接得知,同上情況,此數值的由來並不單純由S或S1決定,因此需要「S認為S1認為Si對S的評價」。舉例來說,「S1對我的評價」會受到「S1認為S2對我的評價」影響,因此「我認為S1對我的評價」會受到「我認為S1認為S2對我的評價」影響。以下有一個更實際的例子可以說明:假設我現在有一個仇敵,則「好友對我的評價」其實已經受到「好友認為仇敵對我的評價」的影響,但「我認為好友對我的評價」受到的不是「好友認為仇敵對我的評價」的影響,而必須在加上一層「我認為」。因為可能好友認為仇敵對我的評價是正的,但我卻以為好友認為仇敵對我的評價是負的,兩者不同。
因此,公式內的任一v(S, Si: S)都必須再經過一層「我認為」的認知處理[2]。以S認為S2對S的評價為例(v(S, S2: S),上式的第二項):此值的計算實際為「S認為S2認為S3對S的評價」乘以「S認為S2對S3的權重」加上「S認為S2認為S4對S的評價」乘以「S認為S2對S4的權重」…以此類推,最後再除以權重的加總,以代數表示為
化簡後為
同理,上式的v(S, S2, S3: S),亦必須再加上一層「我認為」的認知處理,類推。故定義一新函數f表示此類推關係[3]:
然而當需要計算人生價值時,若以事件為單位區分會變得複雜且不準確(因為事件間可能重疊、無事件時無法計算價值)。因此實際的區分單位應為時間。
現假設S壽命長度T,t=0表示S出生,t=T表示S死亡。在S死亡後的評價亦必須計算在內,因為死後他人的評價仍會受到重視(某些人希望名留青史,而有些人卻完全不在意死後的名聲),故t可以從0至無限大。現將T分割為m段,每段長T/m,第j段為t=jT/m。因此t從0, T/m, 2T/m, ..., jT/m, ..., (m-1)T/m, T, (m+1)T/m, ..., 至無限大。而每段時間皆有一個評價值v,故將變數t放入v函數中最後部分:v(S: S, t)表示t時S對S的評價;v(S, x1, x2, ..., xn: S)變為v(S, x1, x2, ..., xn: S, t),表示在t時,S認為x1認為x2認為…認為xn對S的評價。
但每人對不同時段的重視程度亦有差別,例如某些人特別重視年輕生活,有些人特別在意退休後的生活,因此每段t亦有其權重w,以w(t)表示[4]。則人生價值即為v(S: S, t)與權重w(t)之加權平均,以v(S: S)示之,公式表示為
公式精簡
依據此公式,計算是永無止盡的,但現實情況可以透過省略與估算得出明確的計算結果。我們通常:- 超過兩層以上的認知處理,採自動化思考或忽略不計。
- 將所有重要他人以外的人之評價整合估算為一個值或忽略。(或直接以所有他人為一般標準估算重要他人之評價)
- 對他人分組後計算。(通常評價高者我們會一併給予較高的權重)
- 時間只概略切成幾段。(包括死後)
舉例說明
S將人生分成三段計算:青年、壯年、老年,其中他特別在意壯年時期在他整體人生中的重要性,其次是老年,因此他的時間權重分別1,1.5,1.2。而在這三段時期內,他本人對於他的評價分別是100,150,80,他本人對他的權重為1。他的伴侶對他的評價分別是120,130,80,伴侶對他的權重為1.2。他的家人對他的評價分別是100,200,80,家人對他的權重為0.9,忽略剩餘的其他人,假設他的壽命為99歲並忽略死後評價。表格整理如下:
m=3
|
青年(t=33)
|
壯年(t=66)
|
老年(t=99)
|
|
N=3
|
權重
|
w(33)=1
|
w(66)=1.5
|
w(99)=1.2
|
本人
|
w(S:
S)=1
|
100
|
150
|
80
|
伴侶
|
w(S:
S1)=1.2
|
120
|
130
|
80
|
家人
|
w(S:
S2)=0.9
|
100
|
200
|
80
|
人生價值計算:
故假如此人的評分標準足夠客觀,且以所有人為平均值為100,則此人人生價值高於100,我們通常便說此人擁有成功的人生。
在此例計算中,S完全忽略超過兩層以上的認知處理、忽略所有重要他人(本人、伴侶、家人)以外之評價,且將家人分組為一單位計算、只切割人生為三段,忽略死後評價。
※註:我們通常定義成功的人生人生價值高於平均值。然而這樣的觀點仍因人而異,因此這是個無法勝利的遊戲。有可能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個失敗的人生,只有他自己評價為成功,但事實無法論定。
每個人在意不同的人生階段,不要讓未來的自己後悔:若我們現在給予老年時的自己極高的權重,追求退休生活的滿足而忽略了現在的快樂,則當我們老後,若權重不變則沒有問題,但若改變便會感到後悔。
貫徹目標,始終如一:若權重在中途改變,不但意味著之前的行動可能皆是白費,還可能出現反效果。例如若某人目標原為成為首富,而不顧成家立業,可能在改變目標後已來不及。
人生價值的衡量,看似是由大家決定,但因為我們無法了解他人的實際評價,所以實際還是「我認為」的評價,這解釋了為何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可以過的很好,他們的生活可能沒有較好的品質,但通常自我滿足。
自己越在意的人表示給他的權重愈高,而我們常做的也時常時增加自己在意的人對自己的評價。然而我們可以改變的不只是評價,還有權重,人常會在無意間給予給自己較高評價者較高的權重,這只是為了提高自身價值而已。
雖以上皆只討論人的評價,但事實上我們可能會假想一個評價者來評價自己,目的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或得到平衡。例如有許多人會因為寵物對自己的喜愛而提昇自我價值,受他人的寵物所排斥時也可能會有微小的不適感。更常見的是,有許多人會訂定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者:「神」,或無論什麼名稱。他們通常會假想此評價者是完全客觀公正的,並以行為符合此評價者之喜好為宗旨,然而此評價者的評價是無法得知的(不論此評價者是否存在),這些評價仍然是「我認為」祂對我的評價。因此公式內的N不一定是所有人類,而是所有評價者。
※註:人生不會改版,但說明書可以,請勿產生疑慮。
人的決策通常採自動化思考,但仍符合期望值計算,前提是期望值計算進的面向必須足夠廣。例如牽涉到道德議題時,我們認知上的計算常會忽略違反道德所受到的輿論,但自動化思考不會忽略,因此這常是我們不違反道德的原因之一。
同樣道理,自動化思考在衡量行動所得結果時,並不只考慮結果的單一面向。但在認知處理中,若我們忽略了其他面向計算期望值便會產生為何要做出此選擇困惑。而這些其他面向便是包含了未來收益的加權、與人生價值的達成。
舉例來說,大學蹺課有時是明智的選擇,我們可以將相同的上課時間分配到更有效率的讀書自習上。但若我們單純以此為判斷該不該蹺課的標準,很容易得到所有課都該蹺課的結論(對某些自習較有效率的人來說),但我們通常不會這麼做,這便是因為忽略了其他面向。我們的自動化思考認為到課堂上上課會得到其他自習無法得到的收益,例如教授的人生經驗、與同學們的人際互動,同時兼得可以自習而得的知識。在這種條件下,若我們計算期望值會發現,相同的時間很難有更好的選擇同時得到這三個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到課堂上課確實是明智的選擇。
但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單純是為了追求知識的最大化,換句話說,他對於獲得知識的價值的權重特別高,而人際關係等價值則看的比較低,則他所該做的可能就是蹺課去自習(正如期末考前為何我們有時選擇蹺課)。但若我們目標不明確、不了解自己加權較高的項目,便可能一味的從眾,而做出期望值較低、不明智的決策。(這十分常見)
例如一個目標其實是追求知識最大化的人,他因為不清楚自己的加權在這個部分,而跟隨大家的選擇參與社交活動、上課(追求目標兼得之下的最大化),這便是不明智的。我們可以發現或許自己身邊就有這種人,也有知道自己的加權項目而選擇較少出席社交活動者。若某人的目標明確且面向單一,便可能顯得易於常人,但這通常對於他們會是正確的決策。
生命價值通常意指生命的神聖性,其「生命」通常泛指所有生物而非專只人,「人生」則只專指人的生命。生命價值的討論屬於哲學與宗教的問題,某些人支持生命的神聖性,而某些人認為生命的價值是可衡量的,這些皆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人生價值主要關注人的價值判斷與人的生命內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不討論人生的產生與延續及其本質。
[2]在我們的腦中不一定會真的做處理,但因為會受到影響,故必須在公式內呈現。
[3]完整公式以顏色區分後的版本:
[4]為何此時不需計算對他人的權重:因為他人的權重已包含在不同時段內的v的計算,得到任一時刻t的價值後才進行對於時間的加權平均計算。
[轉載] 分享台大普心林以正老師的一番話
同學啊,
你們這代會享有比我們更多的快樂,以及更多的痛苦,
你們的內心是很雜亂且無序的,你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沈澱,
實現你們心中理想的自我。
體驗人生沒什麼不好,可是,可是,你們要小心啊
不要最後被各種外界的體驗,把你們的內心扯的分崩離析。
不要把你的迷惘或解脫,寄託在一個你夢想的很大的快樂體驗上,
不要以為你達到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你的人生就可以就此解脫,
人生的快樂是一陣一陣的小快樂所堆疊起來的。
大喜之後,必然接著大悲。
然後,你會再去追求更大的刺激或體驗,
就這樣,你也漸漸迷失了自我。
人生價值的計算公式
此文的結論為心態(attitude)是使人生圓滿的方法,僅供參考。
如果令A、B、C、D……X、Y、Z这26个英文字母,分别等于百分之1、2、3、4……24、25、26这26个数值,那么我们就能得出如下有趣的结论:
努力工作:H+A+R+D+W+O+R+K=8+1+18+4+23+15+18+11=98%
知识:K+N+O+W+L+E+D+G+E=11+14+15+23+12+5+4+7+5=96%
爱情:L+O+V+E=12+5+22+5=54%
好运:L+U+C+K=12+21+3+11=47%
这些我们通常非常看重的东西都不是最完满的,虽然它们非常重要。那么,究竟什么能使得生活变得圆满?
是金钱吗? M+O+N+E+Y=13+15+14+5+25=72%
是领导力吗?L+E+A+D+E+R+S+H+I+P=12+5+1+4+5+18+19+9+16=89%
是性吗? S+E+X=19+24+5=48%
那么,什么能使生活变成100%得圆满呢?
心态!A+T+T+I+T+U+D+E=1+20+20+9+20+21+4+5=100%
正是我们对待工作、生活得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
---20140423
於網路上看到的公式:
此公式意涵人生是從出生到死亡每瞬間之快樂程度之加總。而在此文中的公式可視為修正了結算點:不只到死亡為止、及物理世界的計算:不只包含快樂,還包含了外在評價,再加入了認知處理:以為他人所認為的評價。
本來是希望公式可以以一個漂亮的積分呈現,但發現只有概念類似,計算過程不太一樣,有些可惜,但不排除有其他的呈現方式。
個人認為如果此公式可以解釋任何人的人生觀,那這便是足以成為標準的,而缺點大概只有稍嫌複雜吧,目前還沒有發現無法解釋的例外,也歡迎提出討論。
主要遇到的困難有代數上的問題,尋找易懂的函數表示方式花了一段時間嘗試。而多層認知處理在同一人身上的情況會變得很難理解,第一版至今的大部分時間主要花在這邊。筆記用了15張A4,也算是構想遠容易於理解的主題吧。
世界人口資料來自Worldmeters。
感謝 小甜甜的參與討論,激發出積分的概念。
導讀的微波爐一例引用自:090512 人生使用說明書 Life User’s Manual。
故假如此人的評分標準足夠客觀,且以所有人為平均值為100,則此人人生價值高於100,我們通常便說此人擁有成功的人生。
在此例計算中,S完全忽略超過兩層以上的認知處理、忽略所有重要他人(本人、伴侶、家人)以外之評價,且將家人分組為一單位計算、只切割人生為三段,忽略死後評價。
※註:我們通常定義成功的人生人生價值高於平均值。然而這樣的觀點仍因人而異,因此這是個無法勝利的遊戲。有可能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個失敗的人生,只有他自己評價為成功,但事實無法論定。
公式討論
從公式中可以發現許多他人已經發現的事實。例如每個人都有權力選擇自己的人生目標,但必須對自己負責: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自己加權特別高的部份,例如某人的目標是成為首富,這意味著他在評價自己的價值時認為他自己會因為他是首富而提昇價值,或認為他人在評價他時也會因此提昇價值。每個人在意不同的人生階段,不要讓未來的自己後悔:若我們現在給予老年時的自己極高的權重,追求退休生活的滿足而忽略了現在的快樂,則當我們老後,若權重不變則沒有問題,但若改變便會感到後悔。
貫徹目標,始終如一:若權重在中途改變,不但意味著之前的行動可能皆是白費,還可能出現反效果。例如若某人目標原為成為首富,而不顧成家立業,可能在改變目標後已來不及。
人生價值的衡量,看似是由大家決定,但因為我們無法了解他人的實際評價,所以實際還是「我認為」的評價,這解釋了為何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可以過的很好,他們的生活可能沒有較好的品質,但通常自我滿足。
自己越在意的人表示給他的權重愈高,而我們常做的也時常時增加自己在意的人對自己的評價。然而我們可以改變的不只是評價,還有權重,人常會在無意間給予給自己較高評價者較高的權重,這只是為了提高自身價值而已。
雖以上皆只討論人的評價,但事實上我們可能會假想一個評價者來評價自己,目的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或得到平衡。例如有許多人會因為寵物對自己的喜愛而提昇自我價值,受他人的寵物所排斥時也可能會有微小的不適感。更常見的是,有許多人會訂定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者:「神」,或無論什麼名稱。他們通常會假想此評價者是完全客觀公正的,並以行為符合此評價者之喜好為宗旨,然而此評價者的評價是無法得知的(不論此評價者是否存在),這些評價仍然是「我認為」祂對我的評價。因此公式內的N不一定是所有人類,而是所有評價者。
其他
第二版本修訂
第一版時未發現多層認知處理的部份,雖不影響整體概念,但卻無意間省了很多麻煩。主要在新增此部份的公式推導,並作其他細微的修改,標題上的改動是避免過度強調「人生是個遊戲」而產生玩世不恭的不良觀感。※註:人生不會改版,但說明書可以,請勿產生疑慮。
期望值模型的補充說明
有些人會對期望值決策模型感到疑惑,在常見的期望值決策模型中除了少提及期望值所需計算的完整項目外,並沒有提到目標加權的概念,因此在此補充。人的決策通常採自動化思考,但仍符合期望值計算,前提是期望值計算進的面向必須足夠廣。例如牽涉到道德議題時,我們認知上的計算常會忽略違反道德所受到的輿論,但自動化思考不會忽略,因此這常是我們不違反道德的原因之一。
同樣道理,自動化思考在衡量行動所得結果時,並不只考慮結果的單一面向。但在認知處理中,若我們忽略了其他面向計算期望值便會產生為何要做出此選擇困惑。而這些其他面向便是包含了未來收益的加權、與人生價值的達成。
舉例來說,大學蹺課有時是明智的選擇,我們可以將相同的上課時間分配到更有效率的讀書自習上。但若我們單純以此為判斷該不該蹺課的標準,很容易得到所有課都該蹺課的結論(對某些自習較有效率的人來說),但我們通常不會這麼做,這便是因為忽略了其他面向。我們的自動化思考認為到課堂上上課會得到其他自習無法得到的收益,例如教授的人生經驗、與同學們的人際互動,同時兼得可以自習而得的知識。在這種條件下,若我們計算期望值會發現,相同的時間很難有更好的選擇同時得到這三個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到課堂上課確實是明智的選擇。
但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單純是為了追求知識的最大化,換句話說,他對於獲得知識的價值的權重特別高,而人際關係等價值則看的比較低,則他所該做的可能就是蹺課去自習(正如期末考前為何我們有時選擇蹺課)。但若我們目標不明確、不了解自己加權較高的項目,便可能一味的從眾,而做出期望值較低、不明智的決策。(這十分常見)
例如一個目標其實是追求知識最大化的人,他因為不清楚自己的加權在這個部分,而跟隨大家的選擇參與社交活動、上課(追求目標兼得之下的最大化),這便是不明智的。我們可以發現或許自己身邊就有這種人,也有知道自己的加權項目而選擇較少出席社交活動者。若某人的目標明確且面向單一,便可能顯得易於常人,但這通常對於他們會是正確的決策。
人生價值與生命價值
本文所討論的是人生價值而非生命價值,避免混淆引發爭議故在此說明。生命價值通常意指生命的神聖性,其「生命」通常泛指所有生物而非專只人,「人生」則只專指人的生命。生命價值的討論屬於哲學與宗教的問題,某些人支持生命的神聖性,而某些人認為生命的價值是可衡量的,這些皆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人生價值主要關注人的價值判斷與人的生命內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不討論人生的產生與延續及其本質。
註釋
[1]就算親自詢問,也只能讓估算更精準,換句話說,修正的仍是S認為他人對S的評價。且詢問並無法得到相同標準的量化數字。[2]在我們的腦中不一定會真的做處理,但因為會受到影響,故必須在公式內呈現。
[3]完整公式以顏色區分後的版本:
[4]為何此時不需計算對他人的權重:因為他人的權重已包含在不同時段內的v的計算,得到任一時刻t的價值後才進行對於時間的加權平均計算。
補充分享
[轉載] 分享台大普心林以正老師的一番話
同學啊,
你們這代會享有比我們更多的快樂,以及更多的痛苦,
你們的內心是很雜亂且無序的,你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沈澱,
實現你們心中理想的自我。
體驗人生沒什麼不好,可是,可是,你們要小心啊
不要最後被各種外界的體驗,把你們的內心扯的分崩離析。
不要把你的迷惘或解脫,寄託在一個你夢想的很大的快樂體驗上,
不要以為你達到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你的人生就可以就此解脫,
人生的快樂是一陣一陣的小快樂所堆疊起來的。
大喜之後,必然接著大悲。
然後,你會再去追求更大的刺激或體驗,
就這樣,你也漸漸迷失了自我。
影片:Instruction Manual for Life(8:00)
人生價值的計算公式
此文的結論為心態(attitude)是使人生圓滿的方法,僅供參考。
如果令A、B、C、D……X、Y、Z这26个英文字母,分别等于百分之1、2、3、4……24、25、26这26个数值,那么我们就能得出如下有趣的结论:
努力工作:H+A+R+D+W+O+R+K=8+1+18+4+23+15+18+11=98%
知识:K+N+O+W+L+E+D+G+E=11+14+15+23+12+5+4+7+5=96%
爱情:L+O+V+E=12+5+22+5=54%
好运:L+U+C+K=12+21+3+11=47%
这些我们通常非常看重的东西都不是最完满的,虽然它们非常重要。那么,究竟什么能使得生活变得圆满?
是金钱吗? M+O+N+E+Y=13+15+14+5+25=72%
是领导力吗?L+E+A+D+E+R+S+H+I+P=12+5+1+4+5+18+19+9+16=89%
是性吗? S+E+X=19+24+5=48%
那么,什么能使生活变成100%得圆满呢?
心态!A+T+T+I+T+U+D+E=1+20+20+9+20+21+4+5=100%
正是我们对待工作、生活得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
---20140423
於網路上看到的公式:
此公式意涵人生是從出生到死亡每瞬間之快樂程度之加總。而在此文中的公式可視為修正了結算點:不只到死亡為止、及物理世界的計算:不只包含快樂,還包含了外在評價,再加入了認知處理:以為他人所認為的評價。
後記
討論部分個人不甚滿意,應該會持續補充,希望大家可以自行由公式中領會,也歡迎提出一些名言佳句呼應公式。本來是希望公式可以以一個漂亮的積分呈現,但發現只有概念類似,計算過程不太一樣,有些可惜,但不排除有其他的呈現方式。
個人認為如果此公式可以解釋任何人的人生觀,那這便是足以成為標準的,而缺點大概只有稍嫌複雜吧,目前還沒有發現無法解釋的例外,也歡迎提出討論。
主要遇到的困難有代數上的問題,尋找易懂的函數表示方式花了一段時間嘗試。而多層認知處理在同一人身上的情況會變得很難理解,第一版至今的大部分時間主要花在這邊。筆記用了15張A4,也算是構想遠容易於理解的主題吧。
世界人口資料來自Worldmeters。
感謝 小甜甜的參與討論,激發出積分的概念。
導讀的微波爐一例引用自:090512 人生使用說明書 Life User’s Manu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高談闊論